2008-06-12

學校策略聯盟研究

學校的形成不在於它是個封閉的教育單位,學校的建立應重視與周遭環境、社區之間的互動;校長不再是單純的行政領導者,他肩負教學、課程、學習等多方領導重任,他更應該是推倒學校與社區之間那道隔閡之牆的人。校長要將視野放廣,必須體認到要達成學校願景,要促進學校效能,不是透過學校內部的力量即可達成,更需要有學校外部等多方力量的輔助;也就是說,社區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。

學校與社區之間確實存在著聯繫,學校培養人才回饋於社區之用,社區提供資源給學校進行教育培育;透過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盟,促進學校面對挑戰進行重組,發揮校內、校外的多元力量,結合校內教育者的教育知能,以及校外社區多元豐富的資源,達到共享資源、共享權力、共享責任。

創造學校與社區的聯盟,必須有完善的溝通平台,保證雙向溝通無障礙,並減少衝突;此外,聯盟成員之間具有穩固、結實的合作,不再分你我,共同為了學生而努力,以提高學校教學績效。

目前台灣所推動的「社區有教室」,即重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,將社區各種可能潛在資源作為學習的材料,發揮學校社區化、社區學校化的理念;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系統,與社區進行結合、聯盟,發揮更大的效能。

參考資料: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
http://eric.uoregon.edu/publications/digests/digest088.html

2008-06-04

學校公共關係研究

資訊流通發達的多元化社會,學校領導者要讓社會大眾知道自校的特色、教育理念及辦學績效,乃透過各式管道與通路來進行推廣,顯示出,在強調學校本位的教育場域中,「學校公共關係」是行銷學校品牌的關鍵。

學校本位的概念推動下,學校不再只是孤僻的教學單位,它必須與社區產生連結,因此,藉由學校公關的建立,與社區機構、民眾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,多方的互動與回饋,宣揚學校辦學校能,建立學校良好形象,以促使學校、社區,甚至是整個社會相互了解、共享資源。

學校公關的推動透過溝通行銷策略,建立學校的品牌;然而,學校公關的進行並不是自誇自擂,也不是只做表面效度,其進行必須有一連串的計畫、執行、評估、省思的歷程;透過學校所有相關人員對學校的認同,每個人都代表著學校的門面,每個人都是學校的公關形象,因此,學校公關進行的任務並非校長一人之責,而是包括教師、學生、家長、社區等眾人之責。

檢視現實面,學校公關工作總是透過五花八門的管道來進行,像是文宣海報、電視廣告、街頭廣告牆等等,這些方式多少都能為學校進行宣傳功效;然而,要建立學校穩固的品牌,學校公關勢不可少,但最重要的應該是每位學校成員對學校的認同,在生活中有形、無形的進行學校公關。


參考資料:
林志成(2001)。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。學校行政,11,4-13。

2008-05-28

教師教學領導研究

對於校長角色的定位是愈來愈多元化,校長不再只是個單純的行政的管理者,他更是課程與教學領導者、學校願景的領導者…等,但這並不代表校長權力的擴大,而是意味著校長所需的專業能力與視野的擴增。

在教學領導層面,校長必須設定學校的任務,了解學校需要的目標為何;促進積極的學習風氣;觀察教師並給予回饋;管理課程與教學;評估教學計畫。在其中,校長藉由個人的教育理念,擬定學校教育目標、發展教學任務、確保課程與教學品質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、增進學生學習氣氛及提供教學支援系統等,鼓勵教師主動的參與各項教學活動,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、增進學生學習成效。

校長在其中雖然是個關鍵者,但他不應是完完全全的主導者;校長雖身負教學領導者的角色,但他亦是催化領導者。在整個計劃執行、活動的過程中,強調團隊合作,校長退居幕後,擺脫以往英雄式的領導作風,以自身的權力來影響組織成員成長與轉化,在背後給予學校組織成員支持與鼓勵,促使他們主動參與目標的設定、計劃的執行。

在學校中營造出教學領導團隊的組織文化是必要的,校長並非唯一的教學領導者,教師亦可是教學領導者;學校組織成員的合作運作,透過共同目標、共享願景的關係結合,進行「計劃、執行、評估、反省」的循環回饋歷程,以增進教師的教學、學生的學習以及學校的效能。


參考資料:
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6-1/leaders.htm

2008-05-21

學校課程領導者研究

以往學校課程的進行有一套準則可依循,而國立編譯館所編輯的教材更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內容,也就是說,每個學校所進行的是統一的、制式的課程,而校長只需負責行政上的領導。教育改革的聲浪,權力下放的結果,學校針對自身的特色與需求,發展自我的本位課程,因此,校長所肩負的不再只是行政領導者,更是課程領導者。

應然面,校長是學校課程發展的關鍵推動者,將自我內化的教育哲學與理念,藉由與學校組織成員暢通的雙向溝通,擬定課程發展計畫,並融合社區地方特色與資源,進行本位課程;在其中,校長是主動的課程改革者,營造學習社群的學校文化,教師、家長們扮演改革的第二促進者,透過專業能力與行動力,引領學校課程的發展。

實然面,學校本位課程口號的出現,每個學校一窩蜂的投入其中,分析學校特色以發展課程;或許有的學校能抓到要點,發展出頗具特色的本位課程,但有些學校卻是盲目的跟從,在還不是很明瞭的狀況下就有樣學樣,如此發展的結果當然就是四不像,最終損害學生的學習品質及成效。

總言之,校長、教師、家長、社區人士等,都是學校課程發展運作機器中的小螺絲釘,共同發揮力量,且缺一不可;眾人皆是課程領導者,必須仔細觀察學校、學生的需求,在溝通平台上進行討論以達共識,並實際執行課程發展計畫;最重要的是,不要盲目的變革,要審慎評估,以構築出最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。


參考資料:
高新建(民91)。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,
33,113-128。

2008-05-14

校務發展計畫研究

有效能的領導者融合學校生態,構築出學校組織,在其中身負領導者、學習者等多重角色,最重要的是,他也是個決策者;想要做出最有效能的決策,乃必須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。在知識經濟的時代,知識無邊無際的充斥著,而做為學校的領導者,就必須在這知識洪流理覓得一條生路,一條最適合學校組織環境、能引領學校願景達成的生路。質言之,資料的收集與揀選是相當重要的,收集到正確、精確的資訊,才能做出最為適當的決策。

以往學校在收集資訊方面,僅著重在學校的學生人數、男女生性別數、或是重視學生的成績、表現,而忽略了部分影響學生學習的資訊,例如學生的學習態度、風格等,無法深入了解學校發展的整體狀況,因此,建造資料庫成為當務之急;學校資料庫的建造,內容應該多元化,重視學校本位的發展內容,重視學校的人力資源,更應該有深度並隨時更新。然而,並非建造資料庫就可以順利發展,這只是其中的一步,校長等組織成員,仍需要配合進行適切的管理模式、組織創新,才可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。

近年來,校長權力下放,重視行政團隊的共同合作,收集各方資訊,廣納多方意見,建置資料庫,規劃適切的校務計畫;而教師也不再只重視教學而已,為了更加了解與幫助學生,也紛紛投入行動研究的行列中,落實教學相長。

學校領導組織以固有的傳統為基礎,配合日新月異的教育科技能力,促使學校組織效能的進展,更進一步的使學校組織蛻變,更為創新。


參考資料: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. ERIC Digest.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7-3/data.html

2008-05-07

優良學校校風塑造研究

學校文化以抽象面來看是一種象徵、規範、價值觀與信念,從具體面來看它是一種儀式、故事;學校文化深刻影響著學校組織:態度、動機以及參與合作的意願。學校文化又可細分為教師文化、學生文化、家長文化、環境文化…等,是複雜的概念,而學校文化又難以去做明確的界定,然而,每個學校都會在不自覺中形塑出屬於自己的文化,但是,所形塑出來的文化對學校而言究竟是毒藥還是補藥?

正面的學校文化使學校組織形成一個資訊四通八達的網絡,有明確的願景目標,鼓勵教師專業發展,重視學生的學習,並相信學生有成功的能力,而且校長及所有成員都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。反之,負面的學校文化,教師之間充滿衝突,不相信學生有成功的能力,責怪學生沒有進步,不鼓勵合作,所有人都缺乏信心去達成願景。由此觀之,正面的學校文化就像一帖補藥,促進學校組織的強壯與進步,而負面的學校文化就像一劑毒藥,使得學校組織如同一盤散沙。

形塑學校文化並非是校長一人之責任,整個學校組織成員都要共同努力;想要形塑好的學校文化,就必須仔細觀察學校環境,思考何種文化是有益的,何種文化是不利的,最重要的是,強調合作,進行溝通,激發想法,建立共同的價值觀。

然而,一個剛上任的校長如何在舊有傳統的學校中形塑新的文化?我想,信心是最重要的。

學校文化是無形的,但它卻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,要讓學校文化成為補藥還是毒藥,由你決定。

參考資料: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http://www.educationworld.com/a_admin/admin/admin275.shtml

2008-04-30
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

校長是學校發展的靈魂人物,行政決定、人事運用、課程發展在在需要校長的領導,尤其面對教育改革的聲浪,學校本位管理、全面品質管理、家長參與學校事務、學校績效評鑑等事務的發展,都考驗著校長的專業領導能力。因此,學校事務的發展不再只是校長個人專業領導所能之事,團隊組織的概念受到重視。在如此的情況下,面對學校發展的藍圖、行政事項的政策決定、課程選擇與發展,校長不再是單獨、專斷的下決定,而是與學校的成員共同商討,激發創意與期待,並針對蒐集的資料證據,進行合理性的判斷,做出高品質的決策。

面對多變的局勢,學校的行政組織不再只是單純的上對下關係,而漸漸呈現出「教導型組織」的樣貌,校長不再是單純的行政領導者,更身負領導著整個組織學習、培育領導者的任務;校長掌握核心技術,腦手心靈並用,提出「想法」與有「價值性」的政策,有「膽試」與組織成員分享與商討,再以自身的「感召力」也就是個人的魅力,來影響或說是領導組織成員來共同執行、運作。

簡言之,校長不是掌握大權,而是充分授權給各個層級,校長不是只做行政決定,不是只重視學校發展的品質與績效,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下一代的領導人,要與組織成員互賴,進行真誠的領導。

然而,現今的教育環境仍相當重視學校辦學的績效,校長要在兼顧行政、課程領導等多樣事務之下,進行領導人的培育,實在不易行之,這一點值得深思。

參考資料:
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http://www.longman.co.uk/profdevp/decision.htm

2008-04-23
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研究

任務計劃的決定與執行,並非單靠領導者一人之力,而是需要整個團隊成員的共同力量。而一個團隊的成敗,決定於團隊領導者的領導、團隊的結構以及團隊的文化氣氛,領導者必須塑造明顯的領導風格,建立穩定堅固的組織團隊,並形塑共同目標、共同價值觀的文化氣氛,讓成員對目標產生共識,對這團隊產生認同感與凝聚力。

俗話說得好,「團結力量大」,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夥伴關係,而非上司部屬的關係,在其中,藉由成員之間新鮮想法的交流而不斷的學習,以及成員之間提供許多資源及技能有利於行動的執行,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力量,共同為目標而努力。在學校裡,上從校長,下至學生,皆屬於這個學校團隊中的一員,而為了讓這個團隊的力量發揮到最大,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,團隊的領導者必須尊重每個人,鼓勵每個人發表,傾聽每個人的意見,最重要的是要讓團隊成員知道最終的目標、每個人的角色及任務。要知道,鼓勵比支配來得好。

在實際的學校場域中,行政團隊的運作實屬不容易;學校的組織運作需靠校長與教師共同合作,然而,在學校裡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,或許不具備行政背景,甚至不了解行政運作,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,如此一來,可能使得學校團隊的運作效率變差;抑或是,學校組織團隊中「上行下不效」,導致團隊的零散狀態。

文中提及「團隊訓練」,藉由專業的訓練者給予指導,或許學校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模式,來增進團隊成員的知識技能。

參考資料:
Work Teams in Schools
http://eric.uoregon.edu/publications/digests/digest103.html

2008-04-16

學校本位管理研究

在教育領域,以往總是由政府或是校長來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,但近年來面對社會的變遷,以及對平權概念的重視,學校場域中針對學校的發展規劃、預算、人事等方面的決策,傾向均權模式。學校本位管理(SBM)即是一種分權式的決策模式,更在近幾年來被各學校廣泛的應用;許多校長開始應用SBM於管理預算、人事及課程上,並強調SBM是透過學校團體組織共同溝通、討論做出決策。

SBM和以往的管理模式不同處在於,以往都只是由校長單方面的做決策,其他人就只能聽從行事,而SBM則是將權力下放,不僅是校長,就連教師、家長、學生、社區民眾,都能夠參與學校政策的決定。藉由團隊的力量去進行決策,可以傾聽多元的聲音,以達成學校的願景。

然而,運用SBM並非代表必能順利成功,SBM要成功,有三點需要注意:第一、必須了解什麼是SBM?以及如何應用?第二、每個參與者都必須了解自己的新角色、責任和義務;第三、學校和政府的領導者必須支持,並確保溝通管道的暢通。此外,要知道SBM的成效並非立竿見影,而是要經過溝通、磨練、問題解決等長時間,才能慢慢顯現出其成效。

在我國SBM的應用也是相當的廣泛,尤其在教育改革口號的號召下,大多數的學校都紛紛的投入,但是這樣一窩蜂的投入,有效果嗎?每個學校的組織成員確實知道SBM的意義嗎?亦或只是盲從的跟隨而已?

參考資料:
School-Based Management By Lori Jo Oswald
http://eric.uoregon.edu/publications/digests/digest099.html

2008-04-07

教育領導者的培訓研究─Principal Mentoring

校長亦即一校之長,負責整個學校的營運與發展,其所擁有的專業與領導能力,在在牽動整體學校。因此,為了使校長能發揮所長,達成學校願景,校長的培訓工作不可忽略。

針對預備成為校長者與新手校長,目前國外推動「Principal Mentoring」方案,透過完整的機制與多方的協助系統做連結,給予新手校長協助,以解決問題。新手校長在面對一個新領域、新環境時,不可避免的會手忙腳亂、面臨挑戰,此時,藉由Principal Mentoring,由有經驗的校長進行輔導與教導,給予經驗的傳授,就像是師傅傳授武功秘笈給徒弟一樣。透過師傅將經驗與智慧傳授給徒弟,使其在面對新環境、新挑戰的同時,能更了解學校運作的過程、學校校務的實際狀況,以更有效能的處置問題。

新手校長面對新的環境,必然會面臨困難與挑戰,但藉由師傅校長的輔助,使其能夠更迅速了解狀況,進行適當的決策;然而,俗話說: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新手校長不能全然的依賴師傅的協助,一切的學習與發展,願景與計劃,皆決定於個人之手。

參考資料
Principal Mentoring. ERIC Digest.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2002-2/mentoring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