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的形成不在於它是個封閉的教育單位,學校的建立應重視與周遭環境、社區之間的互動;校長不再是單純的行政領導者,他肩負教學、課程、學習等多方領導重任,他更應該是推倒學校與社區之間那道隔閡之牆的人。校長要將視野放廣,必須體認到要達成學校願景,要促進學校效能,不是透過學校內部的力量即可達成,更需要有學校外部等多方力量的輔助;也就是說,社區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。
學校與社區之間確實存在著聯繫,學校培養人才回饋於社區之用,社區提供資源給學校進行教育培育;透過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盟,促進學校面對挑戰進行重組,發揮校內、校外的多元力量,結合校內教育者的教育知能,以及校外社區多元豐富的資源,達到共享資源、共享權力、共享責任。
創造學校與社區的聯盟,必須有完善的溝通平台,保證雙向溝通無障礙,並減少衝突;此外,聯盟成員之間具有穩固、結實的合作,不再分你我,共同為了學生而努力,以提高學校教學績效。
目前台灣所推動的「社區有教室」,即重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,將社區各種可能潛在資源作為學習的材料,發揮學校社區化、社區學校化的理念;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系統,與社區進行結合、聯盟,發揮更大的效能。
參考資料: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
http://eric.uoregon.edu/publications/digests/digest088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