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5-28

教師教學領導研究

對於校長角色的定位是愈來愈多元化,校長不再只是個單純的行政的管理者,他更是課程與教學領導者、學校願景的領導者…等,但這並不代表校長權力的擴大,而是意味著校長所需的專業能力與視野的擴增。

在教學領導層面,校長必須設定學校的任務,了解學校需要的目標為何;促進積極的學習風氣;觀察教師並給予回饋;管理課程與教學;評估教學計畫。在其中,校長藉由個人的教育理念,擬定學校教育目標、發展教學任務、確保課程與教學品質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、增進學生學習氣氛及提供教學支援系統等,鼓勵教師主動的參與各項教學活動,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、增進學生學習成效。

校長在其中雖然是個關鍵者,但他不應是完完全全的主導者;校長雖身負教學領導者的角色,但他亦是催化領導者。在整個計劃執行、活動的過程中,強調團隊合作,校長退居幕後,擺脫以往英雄式的領導作風,以自身的權力來影響組織成員成長與轉化,在背後給予學校組織成員支持與鼓勵,促使他們主動參與目標的設定、計劃的執行。

在學校中營造出教學領導團隊的組織文化是必要的,校長並非唯一的教學領導者,教師亦可是教學領導者;學校組織成員的合作運作,透過共同目標、共享願景的關係結合,進行「計劃、執行、評估、反省」的循環回饋歷程,以增進教師的教學、學生的學習以及學校的效能。


參考資料:
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6-1/leaders.htm

2008-05-21

學校課程領導者研究

以往學校課程的進行有一套準則可依循,而國立編譯館所編輯的教材更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內容,也就是說,每個學校所進行的是統一的、制式的課程,而校長只需負責行政上的領導。教育改革的聲浪,權力下放的結果,學校針對自身的特色與需求,發展自我的本位課程,因此,校長所肩負的不再只是行政領導者,更是課程領導者。

應然面,校長是學校課程發展的關鍵推動者,將自我內化的教育哲學與理念,藉由與學校組織成員暢通的雙向溝通,擬定課程發展計畫,並融合社區地方特色與資源,進行本位課程;在其中,校長是主動的課程改革者,營造學習社群的學校文化,教師、家長們扮演改革的第二促進者,透過專業能力與行動力,引領學校課程的發展。

實然面,學校本位課程口號的出現,每個學校一窩蜂的投入其中,分析學校特色以發展課程;或許有的學校能抓到要點,發展出頗具特色的本位課程,但有些學校卻是盲目的跟從,在還不是很明瞭的狀況下就有樣學樣,如此發展的結果當然就是四不像,最終損害學生的學習品質及成效。

總言之,校長、教師、家長、社區人士等,都是學校課程發展運作機器中的小螺絲釘,共同發揮力量,且缺一不可;眾人皆是課程領導者,必須仔細觀察學校、學生的需求,在溝通平台上進行討論以達共識,並實際執行課程發展計畫;最重要的是,不要盲目的變革,要審慎評估,以構築出最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。


參考資料:
高新建(民91)。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,
33,113-128。

2008-05-14

校務發展計畫研究

有效能的領導者融合學校生態,構築出學校組織,在其中身負領導者、學習者等多重角色,最重要的是,他也是個決策者;想要做出最有效能的決策,乃必須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。在知識經濟的時代,知識無邊無際的充斥著,而做為學校的領導者,就必須在這知識洪流理覓得一條生路,一條最適合學校組織環境、能引領學校願景達成的生路。質言之,資料的收集與揀選是相當重要的,收集到正確、精確的資訊,才能做出最為適當的決策。

以往學校在收集資訊方面,僅著重在學校的學生人數、男女生性別數、或是重視學生的成績、表現,而忽略了部分影響學生學習的資訊,例如學生的學習態度、風格等,無法深入了解學校發展的整體狀況,因此,建造資料庫成為當務之急;學校資料庫的建造,內容應該多元化,重視學校本位的發展內容,重視學校的人力資源,更應該有深度並隨時更新。然而,並非建造資料庫就可以順利發展,這只是其中的一步,校長等組織成員,仍需要配合進行適切的管理模式、組織創新,才可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。

近年來,校長權力下放,重視行政團隊的共同合作,收集各方資訊,廣納多方意見,建置資料庫,規劃適切的校務計畫;而教師也不再只重視教學而已,為了更加了解與幫助學生,也紛紛投入行動研究的行列中,落實教學相長。

學校領導組織以固有的傳統為基礎,配合日新月異的教育科技能力,促使學校組織效能的進展,更進一步的使學校組織蛻變,更為創新。


參考資料: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. ERIC Digest.
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7-3/data.html

2008-05-07

優良學校校風塑造研究

學校文化以抽象面來看是一種象徵、規範、價值觀與信念,從具體面來看它是一種儀式、故事;學校文化深刻影響著學校組織:態度、動機以及參與合作的意願。學校文化又可細分為教師文化、學生文化、家長文化、環境文化…等,是複雜的概念,而學校文化又難以去做明確的界定,然而,每個學校都會在不自覺中形塑出屬於自己的文化,但是,所形塑出來的文化對學校而言究竟是毒藥還是補藥?

正面的學校文化使學校組織形成一個資訊四通八達的網絡,有明確的願景目標,鼓勵教師專業發展,重視學生的學習,並相信學生有成功的能力,而且校長及所有成員都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標。反之,負面的學校文化,教師之間充滿衝突,不相信學生有成功的能力,責怪學生沒有進步,不鼓勵合作,所有人都缺乏信心去達成願景。由此觀之,正面的學校文化就像一帖補藥,促進學校組織的強壯與進步,而負面的學校文化就像一劑毒藥,使得學校組織如同一盤散沙。

形塑學校文化並非是校長一人之責任,整個學校組織成員都要共同努力;想要形塑好的學校文化,就必須仔細觀察學校環境,思考何種文化是有益的,何種文化是不利的,最重要的是,強調合作,進行溝通,激發想法,建立共同的價值觀。

然而,一個剛上任的校長如何在舊有傳統的學校中形塑新的文化?我想,信心是最重要的。

學校文化是無形的,但它卻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,要讓學校文化成為補藥還是毒藥,由你決定。

參考資料: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http://www.educationworld.com/a_admin/admin/admin275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