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3-30

英國NPQH之省思

校長的專業與領導影響著學校的效能,對於校長專業能力之發展亦需要有一培育的過程,然而,我國對於校長之培育並不無一個專職機構,無統一的規劃課程與證照制度,僅僅以各縣市的校長培訓班、校長甄試,以及之後的校長評鑑,來挑選並檢核校長的專業。

反觀英國,其有鑒於校長是要管理學校的大小事務,必須擁有專業能力以提升學校的效能,因此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校長專業培訓制度。NPQH是英國用來培訓校長專業能力之課程制度,與以往之培訓課程不同之處,在於它是長期的培訓,是動態的歷程,其不僅僅進行理論課程,更透過ICT、虛擬情境,以及進入實際的教學現場,使理論與實際結合;另外,採取師傅教導與面對面學習的方式,由現任的校長親身示範教導,分享經驗。

NPQH重視個別差異,根據學員不同的能力與經驗,發展出不同的培育課程,就如同「因材施教」一般,訓練過程是根據學員自己獨特的專業發展需求,並與學校環境脈絡結合而成,最後落實於學校的願景計畫中。

為了提升教育競爭力,校長專業能力之培育不可忽視,我國的校長培訓制度或許可借鏡於英國的NPQH,但不是完全的抄襲,而是考量我國之教育環境與需求,選擇可行者來進行;以期許校長專業能力之提升。

2008-03-26

教育領導者的性別研究

傳統性別角色規範的觀念,認為男女領導者存在著不同的領導作風,亦將其歸因於天生的性別特質之差異,或是相異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歷程,故,男性領導者表現工作取向、威權式管理,而女性領導者則較溫柔、人際溝通取向以及民主參與式的領導模式。但真的一定是如此嗎?我倒認為「兩性化」(androgynous)或許較適合解釋男女校長的領導。

面對多元化的社會,以及女性意識的抬頭,在教育場域中,女性校長的人數逐漸增多;然而,因為「性別意識」的作祟,對於女性校長的領導,多數人依舊抱持著懷疑甚至是抗拒的態度。易言之,一位女性校長儘管有崇高的教育抱負,有開放的領導風格,她仍舊要面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挑戰。此外,女性校長更要面對身負學校管理者、教師教學領導者,以及學生家長等多重角色的衝突;顯見,女性校長要比男性校長面臨更多的挑戰。

女性校長在領導管理學校方面,除了要克服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歧視外,更需要尋求女性領導的角色典範、社會與家庭的支持,甚至是組織成員的鼓勵與支持,讓自己有信心以發揮其領導,實踐其教育藍圖。

我想,在這多元化的時代,應突破傳統的性別刻板限制,教育領導者只要有擁有專業能力與願景,不管是男是女,皆能發揮其領導風格,領導學校組織實踐目標。

參考資料
Female, Minority Superintendents Face Double Inequity
http://www.educationworld.com/a_admin/admin/admin217.shtml

2008-03-19

教育領導者風格

一個組織的氣氛、運作及其績效與發展,受組織領導者所展現的領導風格影響。在學校場域中,校長掌握學校的運作,學校要如何發展?要發展出何種特色?在在受到校長領導風格而左右;今日的校長雖然不像以往擁有獨大的決定權力,其必須尊重、信任教師,甚至賦權給教師,但嚴格說來,校長所展現的領導風格依舊影響著校園的氛圍與學校的發展。
「有怎樣的校長,就有怎樣的學校」,易言之,從校長的領導風格中即可端倪出一個學校的氣氛、組織運作狀況以及學校的發展;然,身為學校的領導者,該選擇何種領導風格?
面對現今許多的領導理論:權威式領導、民主式領導、服務型領導、交易領導、轉型領導、催化領導、權變領導…等等,每一種領導皆有其特色,每一種領導皆有好有壞。然而,校長不需要只固著在某一領導型態中,也不要盲從人們口中所謂好的領導模式,而是要考量整個學校生態,考量本身的願景以及學校的發展藍圖,擇一合適而為之。
領導模式樣樣種,我們無法斷言誰好誰壞;一個好的領導者即會從多面向進行考量,選擇出最適合其的領導風格。


參考資料
Leadership styles─Using the right one for your situation
http://www.mindtools.com/pages/article/newLDR_84.htm

2008-03-12

教育領導者圖像

面對多元化的社會,及接踵而來的挑戰,校長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應付,其領導圖像也逐漸明顯,從過去單向的權威式領導,轉化成多向網狀的學習性領導;現今的校長不再單單是個行政管理者,更身兼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身分,其職責不再只是規劃學校的發展藍圖、制定學校的相關法則,而更擴大包含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、督促自我與教師的學習…等;易言之,校長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愈來愈多,其要面對的不僅是升學率、學生學習需求、促進學校進步等問題,更要發展學校的本位特色。
然而,針對校長的領導與專業能力,不能忽視對其的檢核。
或許「評鑑」就發揮這樣的功能。但評鑑僅是對表現的評估,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還是事前「校長培育」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