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6-12

學校策略聯盟研究

學校的形成不在於它是個封閉的教育單位,學校的建立應重視與周遭環境、社區之間的互動;校長不再是單純的行政領導者,他肩負教學、課程、學習等多方領導重任,他更應該是推倒學校與社區之間那道隔閡之牆的人。校長要將視野放廣,必須體認到要達成學校願景,要促進學校效能,不是透過學校內部的力量即可達成,更需要有學校外部等多方力量的輔助;也就是說,社區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。

學校與社區之間確實存在著聯繫,學校培養人才回饋於社區之用,社區提供資源給學校進行教育培育;透過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盟,促進學校面對挑戰進行重組,發揮校內、校外的多元力量,結合校內教育者的教育知能,以及校外社區多元豐富的資源,達到共享資源、共享權力、共享責任。

創造學校與社區的聯盟,必須有完善的溝通平台,保證雙向溝通無障礙,並減少衝突;此外,聯盟成員之間具有穩固、結實的合作,不再分你我,共同為了學生而努力,以提高學校教學績效。

目前台灣所推動的「社區有教室」,即重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,將社區各種可能潛在資源作為學習的材料,發揮學校社區化、社區學校化的理念;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系統,與社區進行結合、聯盟,發揮更大的效能。

參考資料: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ucture Schools
http://eric.uoregon.edu/publications/digests/digest088.html

2008-06-04

學校公共關係研究

資訊流通發達的多元化社會,學校領導者要讓社會大眾知道自校的特色、教育理念及辦學績效,乃透過各式管道與通路來進行推廣,顯示出,在強調學校本位的教育場域中,「學校公共關係」是行銷學校品牌的關鍵。

學校本位的概念推動下,學校不再只是孤僻的教學單位,它必須與社區產生連結,因此,藉由學校公關的建立,與社區機構、民眾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,多方的互動與回饋,宣揚學校辦學校能,建立學校良好形象,以促使學校、社區,甚至是整個社會相互了解、共享資源。

學校公關的推動透過溝通行銷策略,建立學校的品牌;然而,學校公關的進行並不是自誇自擂,也不是只做表面效度,其進行必須有一連串的計畫、執行、評估、省思的歷程;透過學校所有相關人員對學校的認同,每個人都代表著學校的門面,每個人都是學校的公關形象,因此,學校公關進行的任務並非校長一人之責,而是包括教師、學生、家長、社區等眾人之責。

檢視現實面,學校公關工作總是透過五花八門的管道來進行,像是文宣海報、電視廣告、街頭廣告牆等等,這些方式多少都能為學校進行宣傳功效;然而,要建立學校穩固的品牌,學校公關勢不可少,但最重要的應該是每位學校成員對學校的認同,在生活中有形、無形的進行學校公關。


參考資料:
林志成(2001)。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。學校行政,11,4-13。